“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寒食》
说到韩翃(hóng),虽然贵为中唐时期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但是他的名字与名气都远远不如他的这首《寒食》更为人们所熟知。虽然韩翃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少,但是《寒食》的地位与影响力却是其他作品都远不能及的。当然,每当我们诵读这首诗时,自然也就会常常引发我们的疑问——寒食,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日子,究竟它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

说起寒食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晋文公火烧绵山”的传说。春秋中叶,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之时,曾陷入过一段异常困窘的境地,不得已“乞食野人(野人,郊野之人之意)”,在此危急关头,重耳臣下介子推(又有介之推、介推之说)“割股(大腿肉)啖君”,解重耳于危难。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立刻犒赏和他共过甘苦同过患难的群臣,唯介子推无意功名富贵,携老母避于绵山。文公访介子推于绵山三日未得,有臣下献策“介子推最为孝母,可以火逼之”,文公乃下令火烧绵山,待火灭后令士兵搜山,才发现介子推及老母遗体,乃悟介子推宁可被烧也不愿接受利禄之心,后悔不已的晋文公于是下令此后每年逢介子推难日,家家均不得动烟火,只能食冷食,以示对这位良臣的怀念,此谓“寒食节”的由来。而实际上,从历史文献来看,早在晋文公在位之前,中原地区就已有“寒食”的习俗,之所以后来要附加上介子推的故事,想来古人应该是借“名人效应”来做加持吧。

在过去,从冬至日起计算,其105天或106天之后就是寒食节。寒食节的习俗较多,扫墓、祭祖、禁烟、踏青、郊游是其主要活动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要算是禁烟了。而寒食之日又往往是清明节气前两天或一天,加之清明习俗大多与寒食类同,所以至宋朝以后,寒食节就与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寒食”基本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我们久远的记忆了。

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虽然已经不怎么过寒食节了,但是寒食节的一些习俗还是流传了下来。如在江浙沪皖一带,仍保留着食青团的传统。青团,就是将糯米碾压成粉,蒸熟再调和艾草汁水,然后根据个人喜好以豆沙、莲蓉、(鸭)蛋黄、肉松等做馅料,捏合成团即可。做好的青团软软糯糯,馅料或咸鲜或甜蜜,独具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