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来到自力村,住的这家民宿叫碉民部落,名字挺有意思。晚上出来走走,看到村北有两座碉楼,景观灯光照在上面,几个窗口黑洞洞的,我感觉十分神秘。

看过姜文拍的《让子弹飞》,感觉影片里的碉楼热热闹闹的,如今孤零零的两座在夜色中,怎么看都觉得凄凉。开平碉楼群主要分布在赤坎和塘口两个镇,这是世界文化遗产。

早晨起来,在自力村周边转一转,这里有很多废弃的碉楼,因为无人打理,荒草淹没了出入的巷道,觉得好奇分开荒草,走到楼前观看。这里人去楼空,岁月的风吹雨打已经让碉楼破落不堪,据说像这样遗弃的碉楼有上百座。

回到自力村,走进景区参观,自力村属于塘口镇,距离开平12公里,由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自力村碉楼群现存15座,最早的一座建于1917年,而最晚的一座建于1948年。

碉楼的历史要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平人前赴后继,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海外“淘金”,历经艰辛,积蓄了很多财富,中国人有了财富,想到的是光耀祖庭,于是回到故乡建设祖宅。

但是,故乡已经不是原来的故乡,连年战乱,满目疮痍,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海外游子的心依然是锦衣还乡,在这样的环境下,碉楼这个具有防御性质、中西合璧的建筑出现了。其实,这是一个矛盾体,既想显耀门户,又怕强盗打劫。

开平碉楼混凝土外墙厚实坚固,大门是沉重的钢板,窗户小并装有铁栅,俨然一副防卫保守的姿态。但是,碉楼的内部装饰却又融会中西,精巧细致,有的甚至不畏繁琐、豪华奢侈,一种张扬外向的性格显露无遗。

我在想象,当夜晚来临,警觉的双眼注视着楼外的动向,随时用猎枪搜索来犯之敌。这些“海归派”,一方面要保卫自己的财产和女人,另一方面还不忘光宗耀祖,炫耀财富,这里是有一个东方情结的。

自力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树木中,一座座碉楼散落其间,仿佛是故意点缀,其实是自然而然,这些高耸的碉楼,矗立在田间地头,相映成趣,构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我走进铭石楼,这是一座六层碉楼,碉楼设有厅房、居室、祭祖祠堂,有柱廊、四角悬挑塔楼,有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状况。

瑞石楼被称为碉楼之王,历经百年风雨,显得深沉庄重。方氏灯楼这座具有拜占庭式风格的建筑,让人不禁想到了灯塔。最为震撼的是宝树楼,它是东欧风格的杰作,看到它让人想起振翼飞翔的雄鹰。

自力村碉楼群建筑精美,结构坚固,中西合璧。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的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匠心独运。在开平很难找到两座完全一样的碉楼,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自力村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现今有村民175人,侨胞248人。自力村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漫步在自力村的乡间小路上,穿过绿树竹林,远处稻谷飘香,鸡犬相闻,眼望一座座造型别致的碉楼,忽然觉得自己身在世外桃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