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新高考之前,是存在院校调剂和专业调剂的。几乎所有高校的招办老师,都动员考生填报志愿时“服从调剂”,说这样可以增加被录取的保险系数。

一般来说,是否服从调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院校服从”:当所填的各个志愿学校都未录取你时,是否同意调配到其他院校;二是“专业服从”:当你的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填的各个专业未录取时,你是否同意调配到其他专业学习。
“院校服从”是在你报的志愿中的学校都未能录取你才会有效,一般这种概率是很低的,因为一般高校不会接收未填报本校志愿的学生。所以不必担心。“专业服从”的意思是,你过了该校的投档线,但不能被你所报的专业录取,同时该校仍有专业未录满可以录取你,这样你服从专业调剂便会被该专业录取,若不服从调剂,该学校便退档。所以服从专业调剂不会影响你本来可以录取的专业录取,只有在你的成绩不够你报的专业时才会有效。
在传统高考模式下,很多考生会因为选择不当或者分数不理想,而出现滑档、退档的问题。

那新高考之后调剂的问题变成什么样了呢?新高考政策实施之后主要有两种专业报考方式,一种模式是专业类+院校,一共5个省份采用专业类+院校的模式填报志愿,分别是河北、辽宁、重庆、浙江、山东。这种模式是先选专业再选学校,一个专业+一个学校为一个志愿。例如你想报考北京大学,那么你要先选择专业,数学+北京大学、化学+北京大学、中文+北京大学这是三个志愿。这种模式相比传统报志愿模式能报的志愿数量大大增加,辽宁本科批次可以填报的志愿数量最多,考生可以最高填报112个志愿。
另外一种是院校+专业组,一共有9个省份实行院校+专业组的模式,包括江苏、湖北、北京、湖南、广东、福建、上海、海南、天津。在这种模式下,一个院校+一个专业组就是一个志愿。每个学校会将专业设置成不同的专业组,对考生的选考科目有要求。比如说如果学校某几个专业要求必须选物理,那么这些专业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组。
这种模式存在专业调剂,但是这种院校专业组的模式是存在专业调剂的,不过跟之前传统模式的调剂方式不同。传统高考模式下调剂是看这个学校所有专业中哪个专业没招满就调剂到哪个专业,院校专业组的调剂方式是看在这个专业组内哪个专业没有招满就调剂到哪个专业。

那么对于江苏省的学生和家长来说,这个调剂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调剂的方式就是在专业组内调剂。很多家长觉得调剂是不是会上到没有人报考的冷门专业?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心理误区。就目前来看,调剂得比较多的专业分为两种,一种是计划量比较大的专业,一种是计划量比较少的专业。计划量大了,考生会从心理上抵触,觉得这个专业不好,以多为“滥”嘛。而计划量少了,考生又担心自己挤不进去,不敢填报,以少为“贵”嘛。实际上,高校计划量大的专业一般都是社会急需的,而计划量少的可能本来盘子就小,分到外省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能仅仅从专业名称上判断“好”与“差”。
另外一个就是,在一个专业组内的专业很多都是相关专业或者相近专业,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就是专业组内的专业以后毕业就职方向很大可能是同一个行业的不同工种,所以担心调剂到冷门专业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