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古公亶父至少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相传他喜欢季历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他更喜欢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季历的儿子。季历的儿子了不得,他的名气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和爷爷,他是孔圣人口中的“圣贤”之人,他就是周文王姬昌。

亶父想把族长之位传给幼子季历,于是两位长兄高风亮节,离开周族去了南方蛮族之中生活。二人既然打定了主意要离开,就要远走高飞,越远越好。他们带上自己部落的一些人马,远远地离开了周人的部落,一路南下,来到了荒蛮、原始、罕有人烟的吴地,在这块地方驻扎了下来,伐木造物,开垦荒地,蓄养牲畜。这块地方在兄弟二人的打造下,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新的区域,一股新的力量,而附近的原始部族见到这股新势力的很多农业、科技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也对他们产生敬仰之心,纷纷投靠到泰伯、仲庸的部落当中。这便是吴国最早的雏形,虽然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但终究算是一个新的政权或者叫部族诞生了。后来,他们的后裔建立了吴国。
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纹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史记·吴太伯世家))

这段记载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关中的周原和江南的吴相隔太遥远了。另据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西周时期吴国的墓葬没有一座是周式墓葬。而全都是土墩式墓葬,即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其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而这种墓葬方式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的良渚文化中,与周式墓葬的竖穴土坑墓与大型青铜礼器陪葬方式迥异。所以有些史家认为,泰伯和仲雍逃往的应该是山西南部的虞国,也有人说是关中西端的宝鸡一带。

两位兄长的行踪难有定论,但兄弟三人决裂的原因,可能比史书记载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要选择季历继任周部落首领而不是泰伯和仲雍?原因其实很简单:季历与姜族、与商朝王室有着更密切的关系,他的接班对周部落未来的发展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德姬当时所代表的狄族,已经是周部落的“敌人”,不然也不会千里迢迢迁到周原来。所以,让德姬所生的泰伯和仲雍来接班,明显地不合时宜了。

太姜和太任所代表的姜氏部族与商朝贵族,对周朝的前途发展更有作用,而季历就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选。据《竹书纪年》、武乙王三十四年,季历到殷都朝见,被王赐予土地三十里,玉器十套,马八匹。这三十里土地很可能在商都近郊以作为季历在殷都生活的封邑。这也可以提供一个季历获得了武乙王的赏识佐证。

所以在继位的问题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古公亶父作为政治家的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