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地域认同、血缘认同,
都比“民族认同” 更有实际意义。
木兰是否真实存在于北魏时期,木兰是拓跋鲜卑等北方民族游牧民,抑或是汉族士族阶层/农民阶层。
我们都不谈。

假定【木兰】是北魏抗击柔然时期的军人,那么她的后代是汉人无疑。
按照历史记载,北魏贵族及军头,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大量入汉,其极大部分后代是汉人。
蒙古人更应该认亲的:是北魏以后 在蒙古高原上多次聚聚散散的部落联盟---如柔然/突厥/回鹘/室韦。因为成吉思汗组建的今日蒙古民族包含了乃蛮克烈塔塔尔泰赤乌等部,本身就是血统多样来源不一的多部落联盟。

因此今日之蒙古族恰恰就是认不上拓跋鲜卑当祖宗,因为拓跋鲜卑大部分后裔都改姓入汉了。
追溯名人的行为虽然可行,但往往没有意义。
尤其是中国长城以北民族的伟人血脉,早已跨越种族地零落在现代各族之间,尤其受影响于 中古及此前多次大规模融入中国的行动。
即便是汉朝人李广,其后代既有吉尔吉斯族也有汉人,但至少其本人自我认同的文化主体传承至今是中国汉人。
本末倒置,按照这些蒙古网友韩国网友的说法,同样的逻辑可以证明非洲人都是韩国人,柔然贵族都是蒙古人、北魏贵族都是蒙古人。

蒙古贵族源自蒙兀室韦,蒙兀室韦仅是西迁的几个室韦部落之一。
室韦诸部,实则包含靺鞨肃慎獩貊东胡(之乌丸鲜卑(之柔然))匈奴丁零等由东往西各种民族成分,
“室韦”是一个民族联盟之称号,

正如:
匈奴、丁零、匈人、嚈哒、羯人等并称匈奴,
匈奴后裔、东胡后裔并称鲜卑,
甚至可以比拟:
百越后裔、苗瑶羌氐后裔、戎狄后裔(包括大量改姓的匈奴鲜卑乌丸贵族后裔)并称汉人,
契丹、女真、部分汉人(北方汉人)并被称北人。
南北朝隋唐大批大批的鲜卑人沙陀人高丽人契丹人改姓汉姓,他们没有太深的凭姓氏数典忘祖的观念,因而才如此易推行。

改姓后还由于夷夏之辨深刻影响,导致不少(包括皇帝在内的)外来贵族耻于谈论真实祖先、乐于攀附当时的华夏士族大姓。
【也正是因为夷夏之辨,从现代中国人的族谱上难以对这些少数民族伟人进行认祖归宗的追溯】
所以说(改姓鲜卑后裔的)今天汉人家谱已经数典忘祖了。
你看一部分蒙古人和韩国人认亲的能力早已超越我们中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