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紫皮蒜,山西特产,因主产于山西省应县小石口村而得名。其特点是: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包衣紧密,不仅名闻三晋,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享有声誉。可调味又可作药,堪称"金不换"。

  应县紫皮蒜产于应县小石口村一带,当地群众在峪口肥沃的沙土地精心种植,培育出的紫皮大蒜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鳞茎皮紫易剥,多数为四六瓣,洁白有光泽,个体肥大肉质紧实,以味辣香美而著称。

  应县紫皮大蒜更有一个独特之处是,长存不减味,久放不变色,捣成的蒜泥,放置3天以上色味均不变。人们称道:"小石口的紫皮蒜,产在村南峪口湾,每头都是四六瓣,车辗不碎,脚踩不烂,经久色不变,香味四处散.

  在1993年 "山西省农业博览会" 中获得金奖,1999年获得了"朔州市首届农产品科技博览会"一等奖。

  应县紫皮蒜,蒜瓣肥大、味道辛辣、易于保存,是烹饪美食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由于紫皮蒜中大蒜素含量较高,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治疗各种炎症、预防感冒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

  应县人食用紫皮蒜很广泛,烹调鱼肉,加蒜除腥,生拌冷盘,蒜泥调味,酱油米醋,加蒜防腐;把它加工制成甜、酸、咸、香等各种风味的蒜渍,增美味,提食欲。

  据民间传说:宋辽交兵时,在雁门关东侧翠薇山脚下的孟良城,辽兵围攻多日未下。当时正是六月间,宋辽双方的士兵都患上了痢疾。守城将领孟良听当地老百姓说,服大蒜水,嘱大蒜肉,两日内即可治好痢疾。于是孟良让士兵照方食用大蒜,果然不出两天,宋兵全愈。辽兵不知原因,也以为宋军和辽军一样,双方都患痢疾,不能开战放松了警惕。一日宋军夜晚猛攻辽军,杀得辽军乱了阵脚,拉着肚子大败北逃。还传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慌乱出逃西走,途径应县南山脚下的路上,也患了痢疾。御医都治不好,当地老百姓也献上了以蒜治痢疾的良方,很快便治好了慈禧的拉肚子病,使她才又振作起来奔向西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