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就是对未知之道的感悟,也就是常说的探索、发现;

“习道”就是对已知之道的学习掌握,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知识;

“修道”就是整合已知之道,去探索未知之道。也就是常说的研究、探索。

一,在《读懂“道德经”》一书中,我们已经明白,老子阐述了道的三个层级。

第一,用“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阐述了:到可以学习掌握,交流传授,而且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

第二,用“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阐述了:未知之道体现事物的酝酿状态;已知之道体现了事物的运行状态。

也就是阐述了:道分未知和已知之道两部分。

第三,用“无欲以观其眇;有欲以观其徼”。阐述了:未知之道的探索需要我们的观察能力;已知之道的运用需要我们的动手能力。

最后,总结性强调:道这种未知和已知之道的认知和区分,非常玄妙,需要我们认真仔细研究。但掌握好,就是认知世界的不二法门。

二,而后,紧接着在第二章中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阐述:未知之道总是不知不觉,不声不响,悄然而至的左右事物运动变化。

正如,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正是万有引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静悄悄的“告诉牛顿”。


万有引力通过苹果告诉牛顿自己的存在

同时,用“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阐述:事物在未知之道的作用下,无法推辞的不由自主。以及人们不能提前预知的,支配事物发展却并不彰显。正如苹果砸中牛顿并不直接告诉他“我是万有引力”(弗居“功”)。

最后,用“夫惟弗居,是以不去”。阐述:这种不居功,并非真的“不居功”,而是灵光一闪,久久不能忘怀的追逐探索,才能发现。

当然有人会问:难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大堆话语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其实,这一大堆话,无非是说:不要道听途说,人家说啥就是啥,说美你就傻乎乎的认为就是美。要动脑子思考,那些有的没的,难的容易的,长短、高低之间的关系,等等。为何会这样那样?就是“未知之道”作用的结果。

说白了,这里就是老子的“举例说明”。

三,当然,在第三章中更是简单的用“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种显而易见的道理。

阐述了:企图通过不让人发财百姓就不争夺,不做奢侈品百姓就不偷盗,不给希望大家就不奢望。

这显然是任何人都知道不可能的。

通过这种不可能,阐述了人们视空见惯的事情,就是“已知之道”。这些人人都明白的视空见惯的已知之道,想扭曲大家的认知是不可能的!

并用“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虚心学习),实其腹(吃饱饭),弱其志(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强其骨(身体强壮),常使民无知无欲(对未知充满好奇充满思考)。

最后“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阐述:老夫知道这样而不敢说一定做到,探知未知,则未尝不能治理好。但已经知道的道也很重要。

四,由此可见。

老子通过三章,阐述了“道可以学习掌握”的几个层级。

“悟道”就是对未知之道的感悟。也就是常说的探索、发现;

“习道”就是对已知之道的学习。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知识;

“修道”就是整合已知之道,去探索未知之道。也就是常说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