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本没啥大事发生,但作者为什么会取名为万历十五年呢,而不是十六年或十四年。在万历登基的第十五个年头,小皇帝的心里起变化了,从一个听话、乖巧、懦弱的小孩,转变成了有反抗心里,但还没有反抗能力的青年,希望自己能主导事情,但又被情况胁迫无法实现主导,懦弱依旧在,但听话乖巧已荡然无存。表现出的反抗就是消极怠工,确切说是消极怠你们希望我干的工,这也是万历几十年不上朝的源头,始于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就是像一部历史的CT片,以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一个个人物,构成一个个横截面,来窥见皇权中的中国是如何运行的,映射出朝廷的状态。从人的角度解读事态发展,历史感就小多了,能感觉到人物的内心,此为优点。缺点是时间线比较凌乱,与通常写史的书不一样,想看故事的人可能要失望。看后有了几点小感慨:

皇帝挺普通的,就是个普通人
一个普通人却拥有不普通的生活,换谁都会懵圏的,不懵圈的,只是还没暴露。
万历皇帝小小年纪就登基了,被塞进了只有皇上一人的学校。
课程是量身定做,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是冗长的,礼拜天是没有的,师资力量是举世无双,大学士张居正任班主任,一大帮饱读诗书的大臣给上课,天天大臣、老师、太监、宫女盯着,稍有错失,老师跪那就开始谆谆教导,不服管教就找家长,太后知道了就体罚,跪着反省,一跪跪一天,还哭天抹泪的威胁要废了万历皇帝,说是辜负了天下圣贤心,小皇帝万历直接懵圏,天下和圣贤都没能理解呢,就背负了这个责任;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上朝,说着自己并不懂的话,做着自己并不清楚意义的事情,天天如此,全年无休;还不算每天批阅各地奏折,虽然只是签个名;还需经常性参加各种冗长乏味的典礼仪式,必须端庄坐着,稍有不端正,礼官扑通跪那就开始训皇上;如此成长环境没变态,已经难得了。如果有个机会,让你的孩子过如此的生活,你是否愿意。

班主任张居正与必须是三好学生的万历同学

小皇帝每月都要上几次的大课---经筵,先由讲官讲一课四书,再由史官讲一课历史,历时几个时辰
都说万历几十年不理朝政,不上朝,所以冠以昏君
小时候的万历也是勤勉规矩的孩子,听话、懂事、有上进心,甚至有点懦弱,被各种大规矩管了十几年,事事被人指导,小时候听大太监冯宝安排,大了依赖大学士士张居正主事,没有自己的意愿。成人礼过后,本以为可以自己拿主意了,让自己高兴高兴了,哪知道还是没戏,有点私心的想法刚一冒头,一帮大臣争着抢着劝谏,打屁股也不怕,革职发配也没用,嗷嗷叫着讪君卖直,都是儒家所倡导的忠君爱国给闹的。权力无边却无法心想事成,慢慢也就疲了倦了,那点勤奋劲、上进心,被消耗殆尽。单调枯燥的宫中生活,也一点点消耗了年轻人的热情,一辈子也没有个真心朋友,出现在身边的人都是有所谋、有所图,一个赛一个斗着心眼,好孩子也变拧巴了,秉性也慢慢起变化了。
性格改变的诱因就是无法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这是万历与郑贵妃所生儿子,郑贵妃更像是万历皇帝在宫中唯一的朋友,所以他想废长立贤。大臣们不干了,以祖辈规矩不可破为借口,纷纷劝谏,甚至死谏,屁股打开花不惧,革职发配也不怕,甚至以嘲笑讥讽皇上而被打,而博取忠诚为社稷着想的好名声,小皇帝被逼无奈收回成命。既然你们不让我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那我也不立你们喜欢的人为太子,谁都不立。

这是万历皇帝臆造的画像,都说他挺胖的,还很宅,感觉有点像一个脱口秀演员
皇上开始消极怠工了,不仅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不作为了,对所有有利于臣僚的事情上都采取了不作为策略,美其名曰无为而治,皇上与大臣们杠上了。凡是不喜欢的、不中听的、沽君卖直的奏折,既不发飙,也不惩戒,一律扣下,不批复也不打回。如果批复或打回就进入奏折标准程序,给事中就会抄录公示,那就给了那些讪君卖直的大臣以机会向同僚显示自己的忠诚。大臣们的述求如石沉大海鸟无音信,大臣们不信邪,继续写,万历就继续扣,一扣就是十几年,或是永无音讯。对于官员,既不升迁,也不补缺,晾着他们,晒着他们,不是针对哪几个人,而是所有的大臣。只对国家运转的常规公文进行批复,当然是通过太监,因为已经不上朝了,甚至几十年都不出皇宫,非常的宅。

这也应该是瞎编的皇家出行画像,像画像这样松松垮垮没样没留,礼官早革职了。
所以,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懦弱无助的人,无奈的反抗。他不像他的的曾祖正德皇帝那样,一生不羁爱自由,根本不把大臣规劝,礼教朝纲放在眼里,贼能作,把大臣折磨的没着没落的,因为正德胆大混不吝,万历却有点懦弱阴郁。

感觉最像正德皇帝的画像,一看就是有反骨的模样,贼能折腾的人
从皇帝在国家里的功能角度来说,万历不作为的行为自然是于朝廷公共利益不利,于百姓福祉不负责任,但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只是反抗外界的压迫而已,用自己擅长的、唯一能做到的方法来反抗。皇帝也是人,也有叛逆期,也会有心里健康问题,尤其在皇宫那种呆板、枯燥的环境中成长,也许一辈子都在叛逆期也未可知。
把皇帝当神来朔造,一定会产生认知落差,以神的标准来衡量人的行为,没人会符合标准,被骂是无法避免的,区别就是多少的问题。历史上那些所谓的明君,无非是人的一面被披露的少,如果全部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尽是丑陋与不堪。

皇帝很大,其他人很小,比例严重失调,是故意这样画的,把皇帝当圣像来画
国家统治者都是人,追求统治者不犯错误,如神一般英明,如圣人般贤德,通常都是徒劳无功的,最后总是以乱世祸民的悲剧收场;而打造一种制度,使一个国家或一个集体的利益不会因一个人的意志而进退,即使这一个人犯了糊涂,出了昏招,下了臭棋,国事仍能良好运转,势态依旧正常,不至于走入崩溃,这才是正途,或者说社会进步2.0。比如美国选上一个那么不靠谱的川普总统,美国不也没啥事吗,一切运转良好,这就是好制度的优势,也就是2.0社会。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徘徊在1.0时代,从没进步过,现在也一样。
西方打造出民主选举制度,分散了权力,不让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人身上,这样也就不会有神。而且西方惯于以律法为工具来管理社会,判定是非曲直,所以也不需要君王的品德如圣人般贤德。此制度能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至于使得社会走如极端。
中国古代是以“德”治理天下,而不是律法。
古代中原地区没有法律概念,因为法律源于贸易盛行的地区,先有契约精神,然后衍生出法律。中原地域以农业为主,人民世代居住在同一块土地上,所以明确人与人之间关系才是稳定社会的关键。
相对于无为而治的道家,严苛无情的法家,保守克制的墨家,儒家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就显得不温不火更适合管理臣民了。
所以古代的帝王从汉代后就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臣民,同时也这样要求君王。君王要做到,臣僚们也要做到,给百姓打个样,百姓也就有样学样,无需思考,只需临摹榜样,学习道德,让臣民在学习道德的时间中,过完这一生,这就是集权中国管理国家的底层逻辑。
而且君王必须要做到如圣人,臣民才会跪拜圣人,这也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原因,皇帝代表万民来祭拜圣人,有点天主教里红衣大主教,穆斯林教里的默罕默德,都是真神的代言人,我拜真神,你们跪朕,尊卑有序清清楚楚。
国家的用人度事也是以儒家的仁、德标准来衡量,所以科举考试就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范围里出;臣僚都是熟读四书的人,为官做事自然也是四书里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皇权不下县,所以县以下的管理都是乡绅里甲来处理,所依据的标准也是儒家道德那一套,皇权虽然不在乡村,但是皇帝的威名却始终存在,代皇帝威名存在的就是儒家礼教,努力塑造二者之间相等的联系。彼时,全国从上至下判断事情的准绳为善恶,衡量善恶的标准是仁、德,定义仁德的是四书。而合法或非法是近代概念,古人不是这么考虑问题的。

儒家只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工具,长幼尊卑层层叠叠繁复严谨马虎不得,乖乖的
这种思维惯性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的国人通常还是以善恶来判断对错,只要不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不会考虑是否合法非法的问题。疫情期间,.D.B.可以不经允许破门而入强制消杀,这就是披着善的目的而行非法之事,国人也没觉得有啥不对的,.Z.F.也就利用了这点,不断的强调善恶,而对.法.制.建.设.绝口不提。
越强调.儒.家.,就越憋着坏,.儒.家.的终极体现就是,稳固的.皇.权.,愚笨的.臣.民.,自汉代以来我们没啥进步。
4.明代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在皇权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要务,社会越是平静安宁,统治就越稳固。统治不仅仅是皇帝一人的事,也是围绕在皇帝周围一撮人的身家性命。所以比皇帝更讨厌变化的就是那帮大臣,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国家按部就班,事事有依据。这也就是皇帝不立太子,大臣们为什么那么着急,不断的死谏,就是怕变量的存在,自己屁股坐不稳。

红袍,一品至四品; 蓝袍,五品至七品 ; 绿袍,八品九品
历朝历代不断的抗击、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就是为了减少帝国变量,封海禁商也是为了把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到最小,抑制资本就是不希望社会运作有不可控的变量存在。朝廷希望所有的耕作、土地、税收都是固定的、可预知的,尽管这个预知数据漏洞百出。如果允许民间存在资本在积累、流转,朝廷该如何控制?其实是没有办法控制,所以只能一禁了之。不是民间不产生,也不是农业国家非贸易国家的原因,而是朝廷不允许。
强制用国家资本控制各个行业,目的是使统治者能控制社会的各个层面,预防了不可控行业产生突发状况,减少变量的产生,防患于未然。还是为了屁股闻腚。
戚继光不仅是个英雄,也是个官场老油条,二者合力造就了这个奇迹
明代皇帝为了避免唐代的藩镇之乱,一系列的办法削弱藩镇力量,武官的权力。让文官控制武官,当调配、升迁都攥在文官的手心里时,再有能力的武官也蹦哒不高。武将的军饷筹储、发放都是文官掌握,打仗时的粮草调配也是文官掌控,武将在地方必须服从地方官员的命令,武官所能做的只有练兵了。甚至通过文化考核来消减武官的文化能力,使得武官只剩下蛮勇之徒,而能文能武的用程序淘汰,但戚继光是个例外。

戚继光画像,一看就不对,官服图案居然是个龙,老戚这是不要命了
首先戚继光文采得到了文官的认可与接受,没事写点诗文也能与文官交流交流,虽然没啥文采属于中规中矩的,至少不会被文官瞧不起,暗骂蛮勇之徒。
戚继光在福建组建抗倭“戚家军”。戚家军是由民间传叫的,可以肯定当时绝对不敢这样称谓,那不是找死吗,朝廷防范的就是个人力量做大,当时正式的称谓是“南兵”或“义乌兵”。
在组建“戚家军”时期,戚继光得到了做为福建巡抚谭纶的大力支持,谭纶也是抗倭名将,后升任福建巡抚。当时的征兵所需的军饷、粮草、兵器、衣物等等都是本地自筹解决,朝廷不给一分钱,所以要是没有当地的官员大力支持是无论如何也组建不了军队的。

这就是吹到天上鸳鸯阵,我想致胜的关键在于日常训练,而非阵法,多少有民间臆造嫌疑,毕竟倭寇又不傻
明代的军队没有统一的训练教材,士兵的训练和战斗水平全都依靠将领的个人能力高低。戚继光属于有文化、有思想的武将,他自编了训练手册,自创了战术战法,制定了招兵准则,他还善于演讲,没事就集合训话鼓动人心,激情四射有感染力;他本人也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上下奔波,不知疲倦;他还是个对现实妥协的人,不仅可以接受官场潜规则,还大搞关系,请客送礼,拉帮结伙,迎合领导溜须拍马,据说在任北方蓟州任总兵时,花重金买了两个洋美女送个首辅张居正。
下一个对戚继光建立功勋有帮助的就是首辅张居正。戚继光在北方抗击游牧民族时期,张居正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由于体制问题,身为武将的戚继光官职不大,任蓟州总兵,为了没有其他官衔更高一级的官员对戚继光掣肘,张居正甚至把北方高级官员抽调到别处,使得北方最大武官就是戚继光,使其能放手一搏。戚继光在北方没有取得战功,主要因为敌人战略上调整,对中原妥协了,以贸易代替了劫掠,使得戚继光军队无用武之地,没能检验出北方戚家军的战斗实力。但是戚继光还是发明出了很多战术、战法、战斗工具、防御阵地什么的,戚继光是个战术发明家。

戚继光发明的空心敌台,看起来比较靠谱
晚年不太好,受到倒台的张居正牵连,遭弹劾下台,病死在老家。历史上的名将结局都不太好,戚继光也算是全身而退了,这是否得益他会搞关系,得罪的人少的原因呢。人无完人,以前只知道他伟大光辉的一面,其实也有人情世故见不到光的一面,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海瑞就是个锤子,不是骂人
海瑞的一生践行了读书人的原则,清正刚直,梗梗着脖子活了一辈子。他绝不像其它官员一样吃拿卡要。

这个像海瑞,一看就是倔老头
明朝官员薪金低微,官小位低的到都不足以糊口,只有做到一定级别才有额外税银火耗、拜金、礼金等进项,官员大多都坦然受之,朝廷上下皆知,皇上也知,默许成潜规则。唯独海瑞,独独如风中蒿草,什么礼金、拜金、火耗一律不要,只拿官薪度日,官家开销大人口多,官薪无法满足正常开销,唯有吝啬苛刻才能勉强度日。海瑞前后娶过五个老婆,三个妻子,两个小妾,最后的下场都不好。第一和第二位妻子先后被海瑞休掉了,最后一位妻子与小妾先后又自杀身亡,相隔也只有十一天,都说是海瑞逼死的,鉴于他一生的行为准则,这猜测很可信。
海瑞在官场属于格格不入的类型,同僚们讨厌他,百姓们喜欢他。他也名声在外,就像个网红一样,知名度很高,天下皆知他是清廉公正的好官,官员典范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皇上迫于民间呼声重用他,他一到任,就搞的上下鸡犬不宁,上下级关系异常紧张,同僚怨声载道,因为没人能做到他那样为人为官的标准,但他又逼迫着所有人都得以他的标准做人做事,如果同僚不服就向皇帝告状,职场人缘非常差,最后也只能给他调到不重要的岗位上任其折腾。
一辈子在官场几上几下,梗梗着脖子到死也没啥建树。官员想干成点事情,必须有同僚的配合与帮衬,与所以人为敌的状态只能使人退避三舍敬而远之。顺势而为顺水行舟才能行万里,这一点戚继光明显做的比较好,逆风杨帆不折已经是奇迹了。
海瑞是个的偶像,是个大众明星,就像我朝的jiao域鹿一样,对官员起着别人家孩子的作用,对百姓展示朝廷的道德标准,一切为民的样子。尽管海瑞身体力行清苦一辈子,但那已经不重要了,朝廷只需要他这个清官的标签。皇上其实并不需所有的官员都像海瑞一样,那样皇上的日子就太难过了,因为像海瑞这样的臣僚绝对会要求皇帝也如自己一般勤勉俭朴;朝廷也不需要他这样的人,自古以来文人读书做官,升官发财的价值观无疑就崩塌了。
海瑞只是个工具,一面贪官的照妖镜,官场啥时候需要就拿出来照照;也是一个锤子,帝王啥时需要就拿出来敲打敲打臣僚而已,照完敲完一切照旧。
位高权重的人不干出点成就是不可能的,不营私舞弊也是不可能的。
首辅张居正,可以说是教导着小皇帝一步步掌握大权的,在这过程中,他取得了万历小皇帝的信赖,确切的说是赢得了皇家整个的信任。唯有这份信任,才能使得张居任用亲信门生,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也正因为有这网络,才能使得张居正做成一番事业,手眼通天就不可避免的结党营私,这也是他死后被抄家时的一大罪责。生前干的事情多,自然得罪的人也多,被秋后算账也就在所难免。继任者申知行就谨慎小心的多,也许是看到了张居正的结果,他基本以一个老好人的姿态出现,谁都不得罪,做事策略为居中调和首鼠两端,表面上不激进督促,背后暗暗使劲促事,力求不做错事,不留尾巴,但是同时事情推进缓慢,容易节外生枝。总之张居正是个改革型的帅才,申知行是个守城型的将才。

张居正,看衣服图案还像也是个龙,我国的历史观太随便不严谨

申时行,红袍一品是仙鹤,二品是锦鸡,这个好像是凤凰,不过比龙靠谱多了
无论那哪种才干,处于位高权重的人,想不做点有益于江山社稷的事都难,想不做营私舞弊也难。所以,没有什么十恶不赦奸臣,也没有毫无瑕疵的忠臣,忠奸都是民间臆造出来的,毕竟老百姓只能识黑白,无法辩曲直。历朝历代都一样,我朝也一样,谁当首辅都一样。
8. 为什么搞个李贽在里面
此书最后一个章节是介绍明代哲学家李贽。没太搞清楚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明代只知道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本来也没期待在一本明代政体的书中,能了解当时的潮流哲学思想,况且它还不是社会主流的思想体系,无法左右朝代的兴衰,可能是作者本人比较喜欢这个人吧,所以硬塞进去。

李贽,像个文化人
不过看看也挺好,毕竟知道了当时除了严苛的礼教还有如此洒脱不羁的人。但是如此洒脱,如此不羁,也是跪着洒脱的,跪着不羁的,软饭橫吃也是牛人一枚。
一直以为万历十五年是年轻一代作家写的,看完才知道是黄仁宇老先生写于一九七几年,距今已经几十年了。今日看也通透流畅,看完可信度高,不像有些历史文章,明显带着上命不可违的政治倾向。而此书只有作者自己的历史观点,认同也好,不认同也罢,至少都是作者真实的观点。

作者 黄仁宇先生青年时代,1943年加入驻印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1946年赴美求学,历史学家、明史专家

作者 黄仁宇老先生
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写出了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变化,当你感知到当事人的心理情绪时,事情的原委也就理解了,事也生动了,人也立体了。
此书常年不衰,且不落俗套是有原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