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是抢收抢种的“双抢”时节,农业生产用水进入高峰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农田翻耕和晚稻栽插带来挑战。衡阳县6座中型水库相继开闸放水,及时为灌区万亩良田“解渴”,确保粮食生产不误农时。
在柿竹水库灌区,清澈的水流奔涌而出,顺渠而下流入田间地头,如“及时雨”缓解了灌区农户的缺水难题。三湖镇塘坳村种粮大户刘玉元种了230亩双季稻,昨天刚收完早稻,就放水入田,今天翻耕打田后就可以栽插晚稻了,相比去年提前了3天。衡阳县三湖镇塘坳村种粮大户 刘玉元:
“晚稻必须要抢时间。昨天收的早稻,今天水就到田里了,真的很方便。”
柿竹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担负5个乡镇37个村6.91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作为衡阳县国债水利重点工程,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后,配置52处智能监控探头,使渠系利用效率从58%跃升至82%。尤其针对衡邵干旱走廊的栏垅乡、长安乡等“水尾片区”,13处雷达流量计实现输水动态平衡,末端农田灌溉周期缩短40%。衡阳县柿竹水库灌区工作负责人 谢黎明:
“能够远程的对支渠的水位水量进行及时的调控。以前我们放水,从渠首到尾灌区大约需要5天时间,现在大约20个小时就够了。”
衡阳县晚稻种植面积48.88万亩,为了应对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保障农业生产用水,衡阳县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旱作用,6座中型水库陆续开闸放水,全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根据水库蓄水现状和来水预测情况,科学调度辖区水库,把灌溉用水及时送到田间地头,保障秋粮丰收。衡阳县三湖镇人大副主席 肖启元:
“灌区设施升级改造之后,水利设施已明显改变了,为我们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去年以来,衡阳县在国家7.75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下,已完成73个水利项目建设,包括5个中型灌区改造、16座病险水闸加固工程,新建的470公里防渗渠道和智能化监测系统,让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55提升到0.75,相当于每天节水20万立方米。通过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今年全县“双抢”用水周期缩短5天。特别是中型灌区改造后,实现72小时全域灌溉,粮食产能预计提升10%以上。衡阳县水利局总工程师 冯送:
“现在正值农业生产用水的抗旱高峰期,各灌区开闸放水畅通无阻 一线职工坚守渠道 护渠送水 输水时间大幅缩短,部分干渠末端实现多年来首次通水,保障了全县粮食增产丰收。”
记者:衡阳县融媒体中心易建军、廖辉煌
编审:赵庆丰、李浩、于红臣
